日本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许多国家一样,都看到了半自动步枪的未来潜在价值。重机枪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各国一致认为如果当步兵同样拥有强大火力时,那么战争的输赢走向无疑会偏向步兵火力强大的一方。
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的重型机枪普遍笨重无法像步兵一样随意的移动,而普通士兵所装备的栓动步枪又不足以满足火力压制的需求。因此各国都在寻求一种能快速、持续射击和拥有较远射程的半自动武器,以使步兵脱离对重机枪的依赖进行持续的火力输出以及杀伤敌方士兵。
日本的自动装填步枪计划开始于1931年,当时日本陆军要求南部麒次郎(Kijiro Nambu)提供一种全新设计的轻机枪。而在此期间内,美国和英国也相继的测试了自己的半自动步枪,日本人也同样对此重视。日本人尤其喜欢美国设计师约翰·佩德森设计的肘节式闭锁步枪,并认为这种设计将来会是美英两国所采用的制式步枪设计。
佩德森在美军的新步枪招标计划失败后,便带着步枪来到了日本。日本特钢和东京煤气电力公司两家私人公司立即就与佩德森进行了签约,开始对佩德森设计的步枪进行改良使其适应本国的有坂弹,而日本陆军则通过小石川兵工厂进行陆军版本的改良。
该项目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日本开始入侵中国。因为处于战争状态,以及部署新步枪的潜在成本过高,日本随即取消了该项目,并选择接着使用栓动的有坂步枪。
1942年5月,日本占领菲律宾时,缴获了几只美军的新式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日本随即对这些缴获的加兰德步枪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研究。当战争进行到1943年,美军依靠M1加兰德步枪带来的战争优势,从日军手中夺回了大片日占土地。日本不得不重启半自动步枪的设计,同时项目的主导者由原来的陆军军部变为了现在的海军军部。
到1944年初,美国逐渐向日本岛屿靠近,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处境变得十分严峻。日本设计师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了仿制M1加兰德,起初日本设计师尝试将与.30-06尺寸相似的7.7x58mm子弹装入M1加兰德中。虽然M1加兰德可以发射7.7毫米的弹药,但由于其采用的一体式弹夹供弹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卡弹问题。
日本设计师干脆将整个弹夹从其设计中删除,改为使用两个5发装桥夹装填的,10发容量的内置弹匣。日本将这支M1加兰德的仿制型称为四式步枪(1944年研发)或五式步枪(预期能在1945年投产并装备部队),由在东京湾的横须贺海军军械工厂制造生产。外界对四式步枪的性能知之甚少,还在于其没有一点的参战记录可供参考。
四式步枪预计1945年开始量产,但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时,总共生产了约250支步枪的配件,约100支步枪完成了生产组装。而100支完成生产的步枪中,有20支成为了美军的研究对象和战利品,仅极少的一部分进入了美国并对外展示。
四式步枪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与M1加兰德步枪极为相似,但其瞄具、枪托、弹匣底部以及机匣内部的气动供弹装置略有不同。四式步枪的瞄准器为日式的切线则为旋钮调节高低及风偏的觇孔式照门瞄准器;四式步枪的枪托依照日本人的体型进行了缩短改良,握把的样式也更接近三八式步枪。
护木也并非M1的半圆形,而是带有圆角的方形护木,并带有凹槽以方便士兵握持;四式步枪的吊环位于枪托左侧,而非M1加兰德的底部;加大了扳机护圈以方便佩戴手套时使用,护圈前端也增加了一个加强筋;最明显的区别还是在于四式步枪突出的弹匣底部,其容量为10发。
四式步枪的内部结构与M1基本相似,但区别很小,内部零件和整体结构显得很粗糙且表面涂有黑色涂料。与M1的精细相比,四式步枪的粗糙内部结构也表明战争后期日本工业资源的匮乏以及基础的薄弱。
假设当时日本没有投降,且美国于1945年11月才发起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并将战争拖延到了1946年,那么四式步枪的装备数量会达到日军总数的一半以上吗?如果达到了是否会对美军造成重创呢?
在我个人看来,装备四式步枪的数量根本达不到日军总数的一半,甚至有可能是只有日本海军会装备。日本陆军依旧会选择三八式步枪,因为日本陆军仍然会认为以武士道精神为基础的日军根本不会因为日本工业基础薄弱而遭受阻碍。
他们既不需要先进的机械化,也不需要繁琐的后勤尾巴,甚至这种对物资的依赖都将会破坏日本帝国军队的战斗精神。我相信日本人仍然会选择拿着固定好刺刀和排空完子弹的步枪,冲向拿着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而非拿着半自动的四式步枪和美国人对射。
另外战争后期的日军整体素质远不如前期,未经过长期的系统训练,在战场上使用半自动的四式步枪只能是浪费大量宝贵的弹药,且其本身的制造工艺和采用木制的枪托护木都注定其产量不会太高。这支日本的加兰德既救不了注定灭亡的日本军国主义,也改变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事实,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一件艺术品。
电话:0535-6530223 0535-6528584
钟克利:18615357959
唐伟华:18615357957
邮箱:info@hhmg.cn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楚凤二街4号